大陸資本走向全世界﹒台灣可否分一杯羹

《大陸資本走向全世界﹒台灣可否分一杯羹》在投資中政府最重要的事,是維持經濟環境良好,讓經濟活動順利進行。現階段陸資來台投資,需要經過一連串嚴格的審核程序,卻還是很難杜絕真的有黨政軍背景的自然人。

大陸資本走向全世界﹒台灣可否分一杯羹

(原文已刊登於理財周刊842期 大陸資本走向全世界_台灣可否分一杯羹 20161014)

「為何你會願意讓大陸人來投資你的台灣公司?」這是與T公司董事長碰面後,我開口問他的第一句話。

創業者的煩腦

「因為大陸人已經答應我,要投資我公司的金額了,這個是最阿殺力的投資人」「燒錢燒到現在我們的科技公司已經有點撐不下去了,有些科技的發展是需要資金挹注的,台灣的投資人由於近年來台灣的不景氣,投資變的比較保守,沒有看到確定的發展模式就不願意投資」「大陸人的眼光也看得比較遠,看了我的案子覺得有專利,發展也不錯就真的直接跟我談投資金額了」「如果我可以引進大陸的資金,我也可以生存下來再找機會發展」可惜這位董事長再急也急不得,因為我們政府若是要讓陸資來台投資需要經過一連串嚴格的審核程序。

在陸資嚴格的審核程序

審核的程序除了要追查陸資公司是否有黨政軍背景以外,也要將集團的架構似抄家似的查的清清楚楚,甚至於我們核准投資的權責機構投審會還是共識決的,也就是只要有審查的委員不同意,這個案子就會過不了了,這不就是人治的狀況嗎? 緃然查的清清楚楚的,也很難杜絕真的有黨政軍背景的自然人,請問常常待在辦公室的台灣文官,在兩岸隔了近五十年之後,還能很明確的認出那位股東有沒有黨政軍背景嗎? 針對陸資做嚴格審查,就僅有陸資才會有黨政軍的背景嗎?

資金來源要貼上標籤?

抄家查背景真的能有效杜絕陸資的影響力嗎? 若答案是否定的,這樣子的審查就只是形式的審查而不能實質的審查。若是有些去對岸工作的台灣人,因為受僱於大陸的老闆,老早就回台替大陸老闆工作了,並且借名字給大陸老闆使用,當然從法律文件表面上是看不出有陸資的。這些狀況,要如何預防呢? 另外將資金貼上地區名字的標籤有好處嗎? 國際化的世界裡錢是流動的,若是陸資已經在台灣有影響力了,是否這些防杜陸資投資的措施只是掩耳盜鈴?

資金無國界

日本三菱集團曾於1980年代以14億美元(約439億元台幣)買下美國紐約的洛克斐勒中心,當時震驚中外,隨著日本的經濟發展收購行動越來越甚,甚至美國媒體評析日資買進美國的房地產為:「繼珍珠港事變後,日本再度入侵美國。」最後日本在1990年代經濟泡沫,美國人終於將洛克斐勒中心再度廉價買回。由於近期陸資紛紛由大陸走向全世界,陸資也開始在美國展開買賣房地產的活動,台灣可否因此而雨露均沾,吸引陸資享受資本增加的好處。

經濟與資金的關係

資金在經濟活動中,與人力資源及政經制度一樣都是動力的活水,透過資金的供給,換取創業者想要的資源,在換取的過程中會造成資金的分配,資金的分配是依照經濟活動創造及產生的價值,作為資金分配的基礎。例如創業者提供資金建置一條生產線,並且買進相關的物料製作組裝冷氣,找到買家後到府安裝及出售,一開始的投入資金會造成後續建置生產線、租場地、買設備、買物料、僱用組裝工人組裝冷氣、僱用業務賣冷氣、僱用施工工人幫忙安裝冷氣、可能還要僱用會計,幫忙計算整個商業模式是賺錢還是賠錢,可不可以周轉的來,一個投資可以創造這麼多種類的經濟活動,等到僱客支付安裝冷氣的款項之後又可以拿著款項及獲利再次投入經濟活動。

投資活動與政府扮演的角色

投資的角色中,初始投入的資金是一把點燃所有動能的火把,讓後續的經濟活動得以開始並且延續。等到這把火燒起來之後,資金會開始依照場地租金、設備款項、物料價格、工人工資進行分配,最後向客戶拿到的冷氣售價,再扣除上列支付的成本後變成為獲利,獲利會留下部分再投資,留下部分分配予投資者,若沒有獲利,則創業者會決定是要減少規模,清算破產或是改變營運的方向。在這個循環中,政府並沒有角色,而政府的角色是要維持這個架構中,每一個角色都能順利運作且更有效率運作,這就是政府的功能。換句話說,政府要維持這個經濟的環境良好,能夠順利的進行這些經濟活動,才是政府最重要要做的事。

審查機制的選用及建立

若要經濟發展的好,就要讓這些交易能夠順利進行,多次經由投資產生更多的交易來碰撞其他的經營者,以創造更多的交易,才有辦法讓老百姓拿到更多發展經濟的成果。準此,在吸引投資的前題上,現在嚴格審查的陸資來台投資,由於難以定義陸資,也無法有效阻斷陸資來台投資,建議是否以現有機制審查,例如公平會的反壟斷審查,及NCC審查,或是透過市場競爭的機制淘太等等,在先不考慮政治因素下,或許經濟上開放陸資來台投資,對於台灣的經濟發展是一項弊多於利的好辦法。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